欢迎来到特产之乡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产业 > 正文

2021年小麦除湿播种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1-10-19     来源: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当前已经进入寒露节气,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市降雨较常年明显偏多,据气象部门统计,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10月7日全市平均降水量767.5mm,较常年同期(330.4mm)偏多132.3%。尤其9月份以来,我市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田间湿度过大,收获机械无法下地作业,不能及时腾茬,造成冬小麦播种延迟。为加快推进播种进度,尽量多的为小麦冬前生长争取积温,形成较好群体,现制定以下技术意见,供各县(市、区)参考。

  一、腾茬抢收

  收获机械可以进田的地块,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队的作用,加快机收进度,提高收获质量。收获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群众,及时进行人工收获,确保及时腾茬,为下一步秋种做好准备。

  二、排水散墒

  1、明水地块

  我市部分地块仍然存在田间积水,对这类地块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发动群众疏通、深挖排水沟渠,形成地头沟、排水渠,沟渠相通、内外相连的排水系统,加快田间积水排出速度,并把地下水位降下来,为小麦健壮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排水较慢或者地势低洼难以排出积水的地块,在疏通沟渠的基础上,应动用抽水机械加大力度向河道沟渠强排。

  2、滞水地块

  对于田间明水已经排出,但耕作层水分仍然处于过饱和状态的农田,应及时排出耕层滞水。特别是土壤黏重地块,透水性差排水速度慢、田间散墒慢,影响播种进度。这类麦田可每隔5-8m开挖一条深度30cm左右的沥水沟,沥水沟应和地头沟相连,并及时用机械抽出沥出滞水。

  3、耕翻散墒

  为抢时播种,加快土壤含水量仍未达到适宜播种墒情地块的散墒速度,可在耕作机械能够下地时进行一遍浅旋耕,以加快土壤水分散失速度,待土壤墒情适宜时,再进行整地播种。

  三、做好播种工作

  针对今年田间湿度比较大的特殊情况,我市小麦播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种子处理。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有效减轻小麦土传病害发生,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今年土壤湿度大,利于病害传播蔓延,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工作尤为重要。播种前选用含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等成分的农药进行包衣或拌种,可有效降低苗期根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率。

  2、进行精细整地。良好的整地质量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条件,墒情适宜地块要配套运用耕旋耙压整地技术,进一步提高整地质量。玉米秸秆要“切碎、撒匀、埋深、压实”,秸秆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镇压踏实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3、做到适墒播种。在抢抓农时的前提下,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进行播种,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烂种。土壤粘重地块播种深度宜较常年略浅,最好在3cm左右。

  4、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我市小麦常年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7-12日,当前一段时间还处于我市小麦播种的最佳时间,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待田间墒情适宜时,做好精细整地,力争10月底完成播种工作,并千方百计扩大适期播种面积,为明年小麦丰收打下基础。

  5、晚播小麦管理。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而造成播期较晚的地块,要综合运用“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管理技术,实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即:选用优良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晚于适宜播期,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1斤用种量);科学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促苗早发。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0月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j.liaocheng.gov.cn/xwzx_12480/nysc/202110/t20211009_37430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