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萨力巴村:村美民富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萨力巴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集中力量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生态好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一、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绿美村庄
在萨力巴村门牌号为246号庭院外的街上,孙文发、武振霞夫妇正在义务打扫卫生,门口挂着的“美丽庭院示范户”牌子在冬日的暖阳照射下熠熠生辉。为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萨力巴村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表彰乡级“美丽庭院”82户,成为村民自身形成良好文明风尚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萨力巴村广泛开展各类典型培树评选活动,共培树市级道德模范1人,旗级“文明家庭”2户,旗级孝老爱亲示范户6户。评选表彰乡级最美家庭21户,孝老爱亲56户,勤劳致富51户,诚实守信3户,家风优良2户,美德少年6名,并挂牌上墙,形成了户户争当模范、人人向典型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萨力巴村从民主管理、村容整洁、生活富裕、民风淳朴等方面全面开展“文明村”创建。一处处红砖朱瓦的农家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笔直的街巷路干净整洁。村组住房、水、电、路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萨力巴村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群众文明生产、文明致富蔚然成风,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二、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富村
萨力巴村党总支紧紧围绕敖汉旗委、旗政府提出的发展“小米、肉牛、设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科学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谷子种植面积,谷子种植面积达3500亩。同时,村里还积极协调旗农牧局落实向日葵套种大豆项目3000亩,既改变了过去玉米一粮独大的状况,又实现了增产增收。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7年以来,萨力巴村建成设施农业产业园区7000亩,占萨力巴乡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的70%,累计投入资金近一亿元,其中2020年的三期工程就有1206亩,全村三期工程累计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000栋,每栋暖棚年平均效益4万元以上。全年实现稳定雇工400人,流动用工5000人次,带动全村户均增收3000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全旗设施农业第一村。
不断做大做强养殖产业,全村肉牛、肉羊、蛋鸡养殖产业发展迅猛。萨力巴村积极争取养殖项目资金80万元,建设养牛小区一处,全村存栏牛600余头;发展养羊户78户,存栏羊9500余只;发展养鸡户13户,存栏蛋鸡10余万只。25户低收入户被安置就业,年户均收入3万多元。同时,深入开展“党员带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52名党员认领了10余个岗位。
三优化发展环境装扮环境靓村
萨力巴村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化。村党总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70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发展高效经济林600亩,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各类民生工程,改善村庄基础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安全饮水、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低压整改、坡改梯等民生工程,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改造,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管护制度。现全村有线电视、户户通电视覆盖率100%,电话覆盖率100%。
抓好便民利民服务,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打造了面积为690平方米,集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图书室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1处;新建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1处;打造便民大厅一处,实现服务群众公开透明“无缝隙”,成为全旗便民服务室示范点。
村党总支全面推行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两委班子带头示范,带动党员践行实际行动,全村形成了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的良好社会氛围。2021年6月,萨力巴村党总支被中共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萨力巴乡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摄影:孙宏波)
俯瞰萨力巴村(摄影:孙宏波)
萨力巴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摄影:王凤虎)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cf/202204/t20220402_20279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