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 锚定寒地药材小切口 助推经济转型大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大兴安岭地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决策部署,依托寒地森林资源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政策扶持,持续招商引资,把寒地中药材产业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摆上位置,强力推进。至2021年底,全区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达到16.1万亩,野生抚育面积12万亩,建成产地初加工企业24家,新建大兴安岭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1处。全年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33%,农户人均收入达到7.5万元,同比增长25%。
一、协同联动强落实。一是坚持专班推动。围绕大兴安岭寒地生物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成立了由地委书记、行署专员任双组长的“双寒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任推进组长的寒地生物产业专班,区、县、林业局各级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清单管理、链式推进、挂图作战。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在省发改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等厅局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全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编制《寒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大兴安岭地区寒地中药材产业“六大路径”,明确了大兴安岭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三是坚持政策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国家发改委将寒地中药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行动方案》;农业农村部将加格达奇区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评为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林草局将大兴安岭中药材品种及培育模式纳入《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
二、整合优势重特色。一是突出生态特色。依托野生药材资源禀赋,科学划定野生资源保护利用区域,开展野生种源采集、野生抚育、仿野生种植,促进道地药材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成规范化生态种植基地11个,新增面积10万亩;野生抚育基地7个,新增面积12.5万亩。以金莲花、赤芍、关防风、苍术为重点,在松岭区、塔河县和加格达奇林业局辖区内建设中药材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3个。二是依靠创新支撑。依托省内外行业专家,成立了大兴安岭寒地中药研究院,加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强化基地建设、产地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研究和指导,制定金莲花、赤芍等10个主导品种种植、加工技术规范;联合开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三是打造区域品牌。以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道地特色为金字招牌,依托生态种植、野生抚育高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国家中药材生产GAP,强化种加销全程质量追溯,重点打造“加格达奇赤芍”“呼玛金莲花”等道地优质药材区域品牌,持续提升兴安中药材知名度。
三、招商引资延链条。一是强化政策扶持。紧紧抓住宏观环境利好的难得契机,整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聚焦金融、保险、科技、土地等需求,制定土地保障、税收优惠、种植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通过制定出台“六大”优惠政策,充分释放信号,激发药材种植、产地加工和市场流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全力推动寒地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强化多元招商。成功举办“中药源头在行动—走进大兴安岭·2021中国寒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达180万人次,通过论坛促成招商引资项目5个,总金额9.86亿元。积极参与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系列招商活动”,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大兴安岭峰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加强与宛西制药、同仁堂、碧生源、康缘药业、大宝、隆力奇等国内龙头企业对接,总投资8亿元的省百大项目“国邦北药仓储加工产业园项目”落地;呼玛县5万亩种植基地及加工项目、加格达奇区年产3000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项目、加格达奇区8000亩赤芍、苍术中药材种植项目等有序推进。三是强化跟踪服务。推行“一站式”流程,实施“代办员”机制,打造“保姆式”服务,组织专人专班跟进省百大项目——国邦北药仓储加工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确保在年底前建成24万吨级中药材智能化仓储物流园,倾力打造全省北部地区寒地中药材仓储物流集散中心。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00014/202204/c13b0e3e30424b2790af611cb50eec0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