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之乡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监督 > 正文

舌尖上的毒物

发布时间:2014-12-31     来源:      作者:

  我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海鲜里认识了福尔马林。

  6年前,我成了孩他娘,又从“三鹿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已过去6年,但人们仍然谈“奶”色变,尤其是国产奶粉。

  香港、澳门、新西兰、荷兰,海淘、德淘、美淘……不管去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带点奶粉。

  家住广州的黄小姐,儿子今年已经两岁。单位组织外出旅游,有五六条线路可选,但她毫不犹豫去了台湾,为了“拖粉”。她在超市一下扫了40多斤奶粉。当她拖着装奶粉的两个大箱走在路上,当地人纷纷侧目。

  黄小姐坚持让孩子只喝进口奶粉。理由只有一个,“国内的奶粉,谁知道哪天又会出事?”

  黄小姐的担心并非孤例。为抵挡内地自由行来势汹汹的“拖粉团”,香港甚至出台了“限奶令”,荷兰、新西兰等国家也针对奶粉限购出台了相关规定。

  关于“奶粉”的安全报道让人触目惊心。早在2004年,安徽阜阳一家奶粉厂生产的几乎完全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造成了震惊国内的“大头娃娃”事件。奶粉安全问题浮出水面,然而,即使是在“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两年之后,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依然检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

  国产奶粉安全似乎走进了“出了事再查,查了再出事”的怪圈。

  可悲的是,不只是奶粉。有毒食品正在全面围攻舌尖。

  毒豆奶、毒生姜、胶面条、黑豆芽、镉大米……餐桌上的食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瘦肉精更是十几年屡禁不绝。

  问题食品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熟食榜上有名,饮料也是“难兄难弟”,洋快餐同样不让人省心。连治病的药也有毒。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等传统主副食品,以“全方位”的态势“毒”扫食品界。

  翻查十几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到,食品残留农药超标、非法使用、滥用添加剂、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来自“掷出窗外”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期间,共有3478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报道,涉及的问题包括添加剂、甲醛、农药、防腐剂、重金属等等。

  食品安全问题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三鹿奶粉”导致6个婴孩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阜阳劣质奶粉造成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与此相伴的是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崛起。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国内70%的奶粉消费量由内地厂商生产。之后,洋奶粉市场跃升至60%,所获得的信任度远超国产奶粉,2008-2013年,进口奶粉由14万吨增长到85.4万吨。

  不消停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心。不少人开始想办法“自救”,广州的陈运玲就是一个。多年前,她就把家里阳台所有的花草换成了蔬菜种子,种下葱、蒜、香菜、生菜、番薯叶、豆角、丝瓜等各种蔬菜。“能种多少是多少,有时两个星期不用买菜。”因为在天台种菜,她甚至一度跟邻居起了纠纷。

  陈运玲的“自救”行为也随着问题食品涉及面扩大而扩大。“三聚氰胺”事件后,她去香港拖了三年奶粉。面条出事了,她带上鸡蛋、面粉,到卖面食的亲戚家给孩子做面条;火腿肠有瘦肉精,不准再给孩子当零食;不带孩子上肯德基麦当劳……

  “我也明白这样做效果有限,但至少被‘毒’到的几率小一点。”她说。

  采写:孔小云实习生袁梦婕

  数据:李文波

  制图数据来源:“掷出窗外”网


  推荐阅读:欢迎关注食品商务网微博, 聚焦进口食品、休闲食品、红酒、白酒、乳品、食品机械、食品添加剂、饮料、保健食品等最新行业大事件!网址:http://weibo.com/spsw